幽潭浅影

夜已三更,金波淡,玉绳低转。

偶得

昨夜恍然未可眠,今朝白雾荡尘间。

软润绵莹华玉质,深浅飘渺降云仙。

处处往来人影没,缕缕相息万物连 。

辛苦寻来几多载,兜转大笑学少年。


        这首诗写于2022年1月12日。

        那天凌晨回想过往,在愧与幸中无法入眠,恍惚竟已到了早晨,大片大片的冬雾笼罩四周,晨光与雾撞了满怀。在这白茫茫世界中行走,头顶是碎片的阳光,脚下是潮湿的沥青,树上的青苔青的可人,来往的行人在深浅中散去。在雾的清冷中,在世界的莹润里,心中的琐屑、机心、烦愁,都如往来人影深浅尽淡,高蹈奔竞之心渐渐变得冷静平津。淡去凡劳俗虑,如天降云仙行走在这洁白的仙境,世界种种在朦胧中,反到更是清晰了。


        前些日子在《读者》上看了一篇古龙的小文,说:许多想不通的事情的答案其实早已存在了心里,只是不敢去面对。我想说的没错,但或许更多地并非是不敢去面对,而是自以为自己知道了,却其实并不知道(或不是真的知道)。

         人的认识是一个奇妙的东西,他是记忆、理解、感受等等多方面的中和。而真正的认识,其实就像阳明先生所说的“知行合一”一样,这并非是简单的知道和行动的关系,而是要求一种认识的全面性。让人的认识从思想上和身体上综合的去感受、去理解、记忆,在认识实践中不断的完善,最终达到一种性的高度,一种发自本我的高度。我想这才是真认识,这才是文学想要体现的真。

        我很喜欢一句话,叫“我们无法理解我们所继承的全部特性。有时候我们是自己的陌生人。”这句话出自V.S.奈保尔的《世间之路》(南海出版公司,杨振同译),读时惊叹不已。我的惊叹来自我日常生活中,想要改变自己的无力,和一些对自己的认识与事实的不符。在之后漫长的时间里,对这句话我时忆时忘,但在阅读和日常生活中,在这时忆时忘里,我找到一块块认识的碎片,不断地筛选、拼装、重组,前几日忽然有真切的感受。我尽力用我的一切所学去理解他,于是得出了这样的答案。

        我想:“我”其实有三个方面,身体、思想和性,我们所认识的特性,只是身体和思想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来,且被我们记忆的那一部分。

        身体和思想都是很笼统的认识,要解释一下的是性。什么是性?我所说的性,首先是指人的一些基本性,也可以说是一些自然现象。我现在的理解是,它有三个方面:适应、反应和贯性。

        适应性。我们得承认我们是客观的,我们是动物(虽然高等),我们成长在自然和真实的科学规律中。那么适应作为自然界的基本现象,我们必不可少,写入了基因。而且作为高等动物,我们在这方面高于其他物种。假如你看过埃里克森的《刻意练习》,你应该知道我们的练习是对大脑和身体适应性的探索,不过或许你还会发现适应性与环境密切相关。人的高等就体现在,在适应环境中进化出了强大的的大脑,去更好的适应环境。当然我们也应该知道我们的适应性类似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,易守难复。并且我应该还知道我们的适应性是身体发展的结果,是缓慢发生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反应。作出反应其实是适用性的一种表现,但它更加主动。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会不自觉的接收环境信息,处理产生反应。这很正常,但重要的是有一些反应往往我们意识不到。因此,假如我们缺少反思(反馈),我们可能很大程度的被环境驱使,行动无法被本性控制。可以参考一下奥斯维辛集中营中一些德国军官(没有洗白的意思)。

        贯性。人是有贯性的,他如物理规律中的贯性一样,拥有普遍性,但对人的主观意识来说他有好有坏。像毕飞宇《水上行舟》所说的,借助贯性能将船行的更远,自然是好的方面。但就像戒烟、戒毒一样,当你质量大、速度快时,简直是噩梦。不过速度方向可能一时无法改变,但加速、减速,永远在你手中。

        接下来,是一些特性。

        记忆。人的记忆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特性,其他动物难以匹敌的。但我们记忆可靠,又不可靠。我们有记忆可以用记忆给自己的思想提供环境,让他摆脱眼前的现实。同时,我在一些情况下记忆也会隐去,那时人只是动物,配不上高等。有些东西我们以为记住了,其实没有;以为忘掉了,其实也没有。我们很难去确认记忆的准确,因为他是身体的,思想无法彻底调控。

        想象。人能够创造,改变环境,源于想象。可以简单理解为以一定方向把已知素材的重新组合,虽然不止如此。有人说,机器能代替人去创造,我觉得或许有些方面可以,但有些方面不行,或许几百年内还不行,不行在于人的目的性、人的能量消耗、人的数量上比机器性价比更高,还便是人的未知。我之所以不自信,是因为人们常让机器人与人做参照,就像有了以知的目标。自信则是因为,人未知的潜力,至少现在人远没达到极限,况且社会的力量还未可知。

        气场。这个词非常有意思,我把他拿,是形容一下人自己改造、创造环境的能力。环境有客观环境、思想环境,人拥有改造他们的能力。有些人有气场,往往是他们自身环境与周遭作用的一种体现。

         在这些认识下,我认为我之所以是自己的陌生人原因:

          一,是无法科学客观的认识自己,过分相信自己的思想,脱离了身体。这个可以用学习和生活的体验、实践去弥补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二,是无法认识自己的自己身体和思想一些未展现、未认识的反应。这个可以用历史去预防,历史告诉了我人性的可能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三,缺乏好的认识和坚持。好的认识和坚持是对抗、借助贯性的好方法,我并不想来一个命运坎坷造成的急刹车,还慢慢改变吧。前者可以来自学习和感受,后者则须要一种持之以恒的记忆、对环境的营造和不间断的反思。

        四,我缺乏谦卑。阳明说“人生大病在一傲字,有我即傲,众恶之魁。”

在七宗罪中,傲也是七罪之首。我一直以为我不傲,但我慢慢发现我很傲,于是我越加小心。傲,没什么。但致命的是他阻止我去更全面的认识,达到像《悉达多》中摆渡人的境界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说着说着便四处飘散了,我在这方面认识大概只有如此,我还在追寻梦想,同时我也在探索、认识追寻梦想的方式方法。不过在此之前,我相信我应该先成为一个不断认识自己、认识生活、认识社会、认识人类的人,成为一个拥有思考、认识、学习的质量和加速度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  我的启蒙书籍纪伯伦的《沙与沫》中有这样段话:

         “仅仅在昨天,我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碎片,无韵律地在生命穹苍中颤抖。现在我晓得,我就是那穹苍,一切生命都是我里面有韵律地转动的碎片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他是我思考开端,今日我想用他纪伯伦的另一句话来鞭挞自己:

         “谁不用自己的风暴吹折自身的枯枝,谁就会厌倦萎靡而死;谁不用自己的革命撕碎自己的败叶,谁就会默默而亡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新的生活开始了吧!虽然写烂但无所谓了,幼稚不可怕,他会长大,可怕的是老态还带着过来人的傲慢。😎

         ——辛丑年十二月廿六22点52分。

         



评论

热度(7)